融汇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中国企业拒接大额美国订单?“世界工厂”的名头不是白来的

2021-09-06| 发布者: 融汇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中美贸易战是世界贸易战的一部分,而贸易战也是西方国家集团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夺的一部分。现如今,由于此...
布谷医生

  中美贸易战是世界贸易战的一部分,而贸易战也是西方国家集团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夺的一部分。现如今,由于此次疫情导致的全球危机让很多国家的生产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各种有利政策摆脱此次危机的中国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对象。

  最近,中国拒绝美国千万订单的消息再次受到争议。很多观众不由得好奇,既然我国率先恢复了生产和经济,为什么不趁机在全球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多捞点好处,尤其是美国的钱?

  这其中隐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拉锯战并不是表面上看那么简单!

  

  2021年6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表示,如今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对于新订单表示拒绝。不仅如此,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中国的生产制造商选择暂时停止运转,而针对这一情况或许会导致通货膨胀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全球供应链将面临进一步恶化,全球市场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中国制造商停产限产也是受到原材料成本上涨太高的影响已经让工厂陷入亏损状态,同时劳动力不足也影响着企业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成品价格是一个继续生存的办法,不过很多企业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上调价格正在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工厂也需要一个比较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摆脱困境,不过这一现状中国早就注意到了。

  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能够有这么好的恢复情况,工厂的利益不可忽视。而工厂目前面临的困境不仅对工厂来说盈利困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也将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对此,中国政府多次约谈各企业,不能投机取巧私自囤积大宗商品原材料用来解决原材料价格超标的问题。同时需要知道的是,由于此次危机期间的储蓄以及西方民众获得的纾困资金,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自行车等产品的订单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局势仍然没有出现缓和的情况,那么商品供应短缺的情况或许很难得到改善,因为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出现亏损经营的情况会选择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其实早在2018年中国就已经拒绝过美国的大额订单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而这些年中国对进口粮食方面监管力度不断地加强。美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之一,而随着我国对于农产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美国也遭遇了不少挫折。

  就在2018年1月份,美国的农产品被中国取消的订单金额就高达四千万美元,相当于七十吨的玉米堆砌在自家仓库卖不出去。而中国对食物监管的安全力度正在不断强化,又展开了双反调查。

  什么是双反调查呢?

  是指对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经过中国的严格把控美国的高粱大豆出口量明显呈现下滑趋势。而对于美国而言,一直视中国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进口的玉米就达到了283万吨,其中美国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比重。

  现如今,中国严格把控品质后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出口量大幅下滑。其实中国取消美国的订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更早的2013年中国就已经取消了美国上百万吨的玉米订单,因为在玉米中发现含有未经农业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中国多次警告,但在2014年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些转基因成分对中国的农作物和人身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见美国确实是自己“作死”。

  

  自从2018年以来,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原本稍亲密的贸易伙伴突然翻了脸,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美国不断升级贸易摩擦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事与愿违,美国不仅没有在贸易上成功遏制中国反而对华进口更多了。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前11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达到2.82万亿元,同比增长6.9%。尤其是11月,更是以7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下自199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事实上,在这份报告出来之前美国就有研究机构预测,今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份额会有所增加,如今预言成真。其实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进口需求,这些订单通常都分布在各个国家。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不少国家陷入了停工停产的困扰,出现延期交货甚至无法交货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就被选中了。

  可能有人感到疑问,以前的世界工厂不是印度吗怎么突然变成中国了?

  21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把印度吹到了天上,天天鼓吹什么“龙象之争”,把印度营销成亚洲工厂的希望。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搞贸易战期间,很多人觉得美国不一定要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可以从印度进口。

  是的,没错。印度和中国市场广阔,一样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这块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但中国的劳动力和印度的劳动力不一样,中国的市场和印度的市场也不一样。

  这么说吧,两国有一样的优势但明显中国的综合能力更强大,可以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三个方面的对比来看就清楚了

  

  首先是工业体系,当年的印度工业基础是比中国更好的,因为他们早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厂、铁路和供电系统,就算到了1949年建国之后,印度的工业化程度也远超中国。

  1949年印度钢产量134.7万吨,中国15.8万吨;印度生铁产量163.6万吨,中国24.6万吨;印度拥有600万产业工人,中国只有120万。其实并不能怪中国当时发展不好确实是国内政治动荡导致全国的发展停滞不前,自然是比不上大英帝国重点投资和吹捧的印度了。所以无论工业还是整体发展水平,当年的印度起点是高于中国的。

  但在1949年之后印度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之后一直在吃英国人留下的老本。而当时的中国一鼓作气,通过抗美援朝的付出获得了苏联156项重工业援助,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我们现代生活的起源就在这里,中国在获得工业援助之后并不是像印度一样“啃老”而是继续努力深耕。即使是后续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开油田、造火箭、兴修水利、两弹一星等震惊世界。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英国力挺印度,为什么英国不给印度援助这些?

  大家可以反向思维一下,印度有没有能力可以帮助英国打赢战争,逼得地球上最强的武装力量退回去并且坐下来和平签订停战协议?

  很显然没有,所以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累积的工业成就其实是被低估的,后面通过中美建交进入改革开放潮流后中国所累积的重工业习题加上发达国家转移的轻工业产能,结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一路狂飙突进,最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在1994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就反超了印度,并且一路拉开距离。而两国的钢铁产量更是天差地别,中国钢铁出产量世界第一。65年来中国的GDP增长了368.5倍,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约40%,总量达5万亿美元。

  反观印度,工业产值占比仅为24%,总量不到6000亿美元,只有中国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可以说,中国在各个工业产能都全面碾压印度,所以印度如果想拿回“世界工厂”的头衔取代中国根本看不到机会。

  

  其次是,人口红利并不是人多就行,在这个方面,印度和中国同为人口大国似乎潜力差不多,但事实上人口也是要讲究质量。印度的劳动力质量远低于中国,因为印度的封建种姓制度非常严重,常常有人开玩笑说:印度其实只有“一亿人口”,剩下的人都是“贱民”算不上人。

  印度看起来学习了“西方民主”但骨子里的“贵族”“高种姓”依旧改变不了。

  反观中国,在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和土地的问题,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还通过扫盲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等给全国人民普及了学习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国看重人民以及民权所以可以充分发挥人口大国的优势。

  最后是国家政权,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大一统的国家政权,更需要人民拥有平等、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印度之所以存在封建残余、种姓隔离、歧视女性等等,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国家大一统,政权、制度、经历都没有进行强有力、高效地整合。

  综合以上三点,中国一举领先印度成为“世界工厂”是历史必然。

  

  就目前来看,中国承受着全球扑面而来的订单压力,这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以便跟上国内外市场消费升级的脚步。毕竟谁拥有市场谁就位于贸易的核心地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融汇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融汇网 X1.0

© 2015-2020 融汇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