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由来”这个话题已经被“嚼”了无数次,但其中有些细节,传得五花八门。比如:为什么诺贝尔不设数学奖?有说诺贝尔和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列夫勒是情敌关系,为女人争风吃醋而拒绝设置该奖项。殊不知,米塔格-列夫勒感情生活单纯且严肃,而且他和诺贝尔直接接触的证据甚少,更别说两者之间存有敌意。 在2021年诺奖获奖名单揭晓(2021年10月4日至11日陆续揭晓)之前,让我们再来聊聊诺贝尔奖的由来,其中仍有很多新鲜事。 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瑞典工业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国际实业家和慈善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出生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北部一个机械工程师和化学工程师家庭。他自幼多病、身体孱弱,但天资聪颖、直觉敏锐、心灵手巧。诺贝尔原是路德宗信徒,后来成为不可知论者,最终演变成无神论者,但他依然经常为教会慷慨解囊。诺贝尔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和富有人文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主义。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841—1842年,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学校念过两个学期的小学,成绩优良,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 1842年10月22日,诺贝尔随母亲和次兄卢德维格(Ludvig Nobel,1831.07.27—1888.04.12)启程前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与父亲团聚(长兄罗伯特不久前已到达圣彼得堡)。 1842—1849年,三兄弟在那里系统接受俄国和瑞典籍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诺贝尔的语言天赋出类拔萃,成年后精通瑞典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还懂意大利语。 诺贝尔的爱好极为广泛,涉猎领域众多,对炸药学、化学、电学、电化学、光学、机械学、枪炮学、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等都怀有浓厚兴趣。 科学和文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他自幼崇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很是欣赏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及人格魅力。诺贝尔本人在文学上亦有一定造诣。创作过诗歌、戏剧和小说,代表作是写于1895年11月的四幕悲剧《复仇女神》(Nemesis)。此剧作被认为是诺贝尔的内心独白和精神遗嘱。诺贝尔尤其被雪莱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追求世界和平的博爱思想与理想主义色彩所折服,这很可能就是他日后创设和平奖的原始动因。 诺贝尔是一位极富天赋的发明家,一生发明众多。他有关爆炸物的所有重要发明几乎都以硝酸甘油(NTG)为基础,在工业炸药方面的发明主要有硝酸甘油炸药(NTG与黑色火药混合)及其引爆剂(1863年)、雷管(1866年)、达纳炸药(dynamite,1867年)、胶质炸药(gelatine,1875年)、无烟炸药(ballistite,1887年)和改良型无烟炸药(1896年)等,享有“现代炸药之父”、“炸药工业之父”和“世界炸药大王”等美誉。 诺贝尔注重工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还在气体(液体)计量仪、改良型气压计、合成橡胶、人造皮革和人造纤维等多方面获有专利,亦曾尝试人工合成宝石。诺贝尔一生所获专利总数并不确知,但至少有335项。 诺贝尔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代宗师,主要靠经营炸药跨国公司(托拉斯)、巴库油田和矿产,同时也进行金融投资,因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性格孤僻内向,长期郁闷孤寂,多次失恋,终身未娶,亦无子女。据考证,诺贝尔至少有过或短或长的四段情感史: 其一,诺贝尔的单相思初恋发生在1850年前的圣彼得堡,一位名叫亚历山德拉(Alexandra)的俄国年轻时髦女郎拒绝了他的爱慕,当时诺贝尔尚年幼懵懂,这段情愫一飘而过。 其二,1851年诺贝尔采用英文撰写自传体长诗《一则谜语》来宣泄自己的思恋。他在巴黎游学期间邂逅一位“善良而美丽”的瑞典少女。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金发女郎是位药铺店员。她与诺贝尔两情相悦,但红颜薄命,两人热恋后不久她便因患肺结核病而遽然离世。这让他身心备受打击,只好黯然神伤地逃离巴黎。 其三,1876年4月底,33岁的维也纳姑娘金斯基(即后来的苏特纳男爵夫人,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应聘成为诺贝尔在巴黎的管家兼秘书(未曾正式就职)。她出身于显赫家庭且受过良好教育,高贵优雅,是诺贝尔心仪倾慕的理想恋人和人生伴侣。无奈金斯基芳心已许,已有婚约在身,在与诺贝尔相处不到两周后便不辞而别,旋即另嫁他人。不过,苏特纳男爵夫人婚后和诺贝尔终生保持着真挚友谊,双方时有书信往来,相互欣赏钦慕,她是诺贝尔和平运动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倾力推进者,她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理念和行动深刻影响着诺贝尔。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可谓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奠基人。 其四,1876年秋,诺贝尔在维也纳南郊的一家花店偶遇犹太卖花女索菲•赫斯(Sofie Hess,1856—1919),两人很快同居,并在1878—1895年间保持通信联络达18年之久。诺贝尔对索菲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且资助良多,还用德文给她写过至少216封私密情书。1891年7月,索菲生下一个女孩,但其生父是匈牙利裔骑兵上尉冯•卡皮瓦(此人与数学家毫无瓜葛)而非诺贝尔。1895年春,索菲与冯•卡皮瓦完婚。索菲学识浅薄、爱慕虚荣,与诺贝尔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相距甚远。 诺贝尔自孩童时期便离开祖国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没有正式的瑞典公民身份,但他也从未加入过外国籍。不过,这种“世界公民”的尴尬身份使得他于1884年竟然获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因常年旅居国外,四处游历,其好友、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戏称他是“欧洲最富有的波希米亚人”(法国人称波希米亚人为吉普赛人,意即“流浪汉”)。加之他终身未娶,故有“欧洲最富有的光棍汉和流浪汉”之戏称。1893年,诺贝尔被乌普萨拉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他本人十分看重这一荣誉。 诺贝尔的主要生活轨迹: 1833—1842年在斯德哥尔摩; 1842—1863年在圣彼得堡(1850—1852年赴欧美游学); 1863—1865年在斯德哥尔摩; 1865—1873年在德国汉堡; 1873—1891年在法国巴黎; 1891—1894年在意大利圣雷莫。 1894年9月,诺贝尔购入位于瑞典中部厄勒布鲁省卡尔斯库加市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及其附属的比耶克博恩庄园(现是唯一保存完好的诺贝尔故居,俗称白桦山庄,此地位于斯德哥尔摩西约250公里处),结束海外飘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 诺贝尔一度饱受偏头痛、抑郁症、心绞痛和偶发性癫痫的困扰,1895年患严重冠状动脉硬化症,遵医嘱服硝酸甘油来缓解病情。 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时许,诺贝尔因脑卒中发作在意大利西北部海港城市圣雷莫东部摩尔人风格的乡间别墅米奥尼都(即诺贝尔别墅)孤独地与世长辞,临终前其身旁只有一位法国男仆和一名意大利医生。12月17日,诺贝尔生前新结识的好友、瑞典青年牧师瑟德布洛姆(193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米奥尼都别墅为诺贝尔主持葬礼并致悼词。12月19日,诺贝尔遗体被启运回祖国,拓留面膜后火化。12月29日,其骨灰被安葬在斯德哥尔摩西北部市郊索尔纳镇北方公墓中的家族墓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