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公益服 http://www.nzhw.org 全媒体记者廖时雨实习生张明娇通讯员向岚 大山深处,蝉鸣嘹亮。在来凤县三胡乡的一栋居民楼里,王斌正专注地查看施工图纸。 这栋居民楼是州华泰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来凤县G353三胡至杨梅古寨段路面大修工程的项目部所在,王斌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快进来坐,这么热的天,辛苦你们啦。”听完记者一行的来意,王斌露出憨实的笑容:“几十年来,我一直都这样干工作,有么子值得采访的嘛。” 王斌今年57岁,自1984年参加工作,一直躬耕在项目一线,共参与了30余个工程项目,是路基改扩建和路面大修的资深专家。在公司的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斌很快从一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多年来,他带领着团队筚路蓝缕,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 “他真的是一个能力超强但又非常低调的人。”所有熟识王斌的人都给出这样的评价。在这位黝黑精干的项目经理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公路人、工程人永葆初心、方得始终的人生缩影。 能打硬仗、愈挫愈勇的 “攻坚手” 2018年,王斌参与了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项目,简称“背靠背”项目。为运输共315吨重的13台变压器,项目组必须对全长128公里内的所过桥梁和路面进行加固和拓宽。 对连珠大桥进行加固是该项目的重难点之一。 连珠大桥横跨清江,全长146.56米,跨越水面的桥梁部分为板拱结构,连接两岸的地上部分为箱梁结构,整架桥属于复合型的箱形拱桥。 据王斌介绍:“要提升大桥整体承重力,最难的地方在于加固桥体两端的箱梁结构部分,要把老化的箱梁内部掏空,再灌注钢筋混凝土将其打实,同时还必须保证桥面受力分布平衡稳定。” 工期只有短短3个月,王斌临危受命,组建团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因大桥靠近市区,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王斌面临着诸多难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加上要搞好交通协调、噪音控制……这让开展施工变得很困难。”王斌坦言。 为克服困难如期完工,项目部在施工点附近搭起临时作业棚,无论日夜、晴雨,整个施工团队都能24小时连续不断开展作业。 王斌在施工点安营扎寨,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与工程师们商讨对策,拿出方案,一手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 “无论刮风下雨,老王每天都会到现场查看,每个作业点都有他伫立的身影。”与王斌同在一个项目部的工程师许丰每每谈起这段与王斌共事的经历,都忍不住大加赞赏。 在王斌的带动下,项目部上下齐心,仅耗时一个半月,就提前完成任务,并在当年7月25日完成了试通车。 善于学习、运筹帷幄的 “智多星” 在主持咸丰白水坝大桥加固项目时,为保证桥梁强度,王斌第一次采用钢构工艺。由此派生出一个新难题:在加工钢材时,手工电弧焊具有耗能大、耗材高、效率低、工作环境差和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针对这一难题,王斌决定采用气保焊工艺取代传统手工电弧焊。相较于手工电弧焊,气保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具有穿透能力强、残余应力小、焊缝抗锈能力强、冷裂纹倾向小等优势,其加工的钢材完全满足工程需求。 但气保焊不能在大风天气作业,需在作业现场采取防风措施,且技术难度较大,对焊工水平要求较高。凭着平日里的勤学积累,即便是自己首次采用的新工艺,王斌却早已对其中的技术要点了然于心。 “不超过30毫米厚度的母材,预热最好不要超过100,太热容易变形……”王斌细致地为焊工们讲解着气保焊作业时的注意事项。每次作业成果他都要亲自验收,严格要求焊接质量。 材料加工问题解决了,但在架设时又出现了新的阻碍。他们必须将总重30吨的4片吊梁进行精确严密的安装,这样的话,就必须暂时封锁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但白水坝大桥跨越高速,争取到的封路时间只有两小时,必须在这两小时内将4片吊梁焊接成功,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王斌为此设计了多种吊装方案,以应对作业当天不同的现场情况。在王斌的指挥下,吊梁安装现场有条不紊、各工作组紧密协作,终于在宝贵的两小时内顺利完成任务。 在王斌的办公桌上,总会放着几本讲解工程技术的书。 工程师朱华是很早之前就跟王斌在工地一线的同事,说起王斌,他十分感慨:“我跟老王认识10多年了。我印象中每有空闲时间,他要么在看图纸,要么在看书。” “后来有一次看到他在用电脑,我心想终于抓到一次老王玩电脑开小差了,没想到凑过去一看,他正在网上看《道路桥梁维修技术手册》,我算是服了!”朱华打趣道。 公而忘私、爱岗敬业的 “排头兵” 1991年对王斌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并于次年正式登记结婚,4年后儿子王姚鑫出生,王斌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因其工作性质,王斌依旧常年在外奔波,一直为单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工作,也因此疏于对家庭的照顾。 “忠孝两难全,谁让我是干这行的呢。”王斌颇为无奈。 1998年,儿子王姚鑫刚满两岁,王斌再次背起行囊,奔赴京珠高速改建工程,当2000年项目完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转战汉十高速改建工程。直到2002年,汉十高速改建工程完工,王斌才回到恩施。 从1998年到2002年,王斌连续4年都在州外工作,即使工程期间有休假时间,他只在家休息了四五天,就被催着回到工地。最忙的那段时间,王斌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连给家里打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更让王斌感到愧疚的是,儿子从2岁到6岁这段最重要的成长时光,作为一名父亲,他缺席了。 王斌说,因常年在外工作,不能照顾家庭,妻子虽一直期望他能转行,但更多的是理解。儿子虽对“难寻踪影”的父亲颇有埋怨,但长大后也学会了体谅。 “儿子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没有干涉,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只要他喜欢就好。”王斌自认对儿子有所亏欠,坦言道,“但我万万没想到他选了一条跟我一样的路。”王斌的语气中透露着三分骄傲、七分欣慰。 王姚鑫在大学学的是工程测量专业,毅然选择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工程师。 “我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工作、奋斗、成长,我自己也感觉变年轻了。”王斌笑道,记忆被拉回20年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华、黄韬、关世华这3个小伙子。我初当项目经理时,他们刚大学毕业,现在都出人头地了!” 对后辈而言,王斌不仅是宽厚仁义的领导、经验丰富的导师,更是一位诚恳无私的朋友,与王斌一起共事的经历是他们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如今,朱华已是公司试验室的负责人,黄韬和关世华也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带着自己的团队披荆斩棘。 “王经理不光自己有本事,对后辈更是毫无保留。”刘安勇是王斌目前所在项目的同事,深受王斌的关照。刘安勇说,与王斌共事后,业务能力突飞猛进,他一直为能与王斌共事深感荣幸。 不忘初心、甘于平凡的 好党员 2003年,王斌正式入党。“入党后,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王斌将党员的担当铭记于心。“好好工作,对单位负责,更要带好手底下这班人。” 王斌的桌边、床头常放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书籍。无论在家还是在工地,只要有时间,他都不忘加强学习,还会边看边做笔记,到现在,他的笔记已经有了厚厚的一本了。 谈及此事,王斌说:“学习是为了了解过去,同时给自己敲响警钟。不学习怕得意忘形,忘记了本职。”王斌认为,学习党史能让他不忘初心。 “单位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王斌没有一次缺席过,哪怕工作再忙,主题党日活动他都会准时参加。”州华泰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对王斌给予高度肯定。 1993年,王斌被恩施州公路总段评为“先进工作者”;1998年,在“建功产业、岗位成才”活动中,王斌被评为“十佳青年”;入党后连续4年被州公路管理局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工程管理人员”。 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了等身的荣誉,离不开那一股不平凡的坚守。王斌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甘于奉献、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他3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用青春和汗水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多彩的人生。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