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为什么秀场上的模特很少微笑?

2021-11-12| 发布者: 融汇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即便你不是时尚爱好者,只需好奇地看过几场时装发布会,就会发现行进在秀场上的,身材高挑、顾盼生姿的模特...
红警3 https://www.hongjing520.com/

即便你不是时尚爱好者,只需好奇地看过几场时装发布会,就会发现行进在秀场上的,身材高挑、顾盼生姿的模特们大多都是板着张冷漠的面容,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距离感,这种冷冰冰的表情和氛围通常被时尚圈人士形容为“高级感”。

当我们一旦习惯了秀场模特的鲜少展露笑容,开始将“高冷”视为时尚圈的常规,就会发现其实不仅是秀场,就连时装杂志上也充斥着“冷漠脸”——这也不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才有的变化,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模特会看上去那么“不快乐”?

Chanel2022春夏秀场

在刚刚落幕的2022春夏时装周上,Chanel的一场秀,被创意总监VirginieViard形容为是一场对令人怀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尚发布会的怀念。

她让这些漂亮高挑的女郎效仿彼时秀场的Chanel女郎们,迈着轻盈、自信满满的台步,潇洒地走至T台尽头,随后怡然自得地对着台下不停闪着闪光灯的镜头露出了充满魅力的迷人笑容,这令人一见倾心。

秀场外、屏幕前的我们,在目睹这场重新拥抱笑容的秀场时,不免也勾起了旧日回忆,也不禁再次感叹如今早已被时尚圈人士视为陈规的现象——当模特在秀场上行进时,她们几乎各个都是高深莫测的“高冷脸”,似乎从不微笑。

Chanel2022春夏秀场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人类在创造面部表情的36块肌肉中,可能最多有12块肌肉用于微笑。所以,我们不妨认为,微笑,本身就是一场发生在面部上的“运动”,它就像模特在T形台上走秀、镜头前拍照一样,需要调动肢体的肌肉,展现出最好的姿态。

不过,时尚圈对“微笑”的表情似是有些“苦大仇深”。让我们随意翻开一本时装杂志或者点开一支时装秀的视频,你会发现无论是镜头前还是T形台上,模特几乎都是同一副冰冷的模样:空灵的眼睛、欲语还休的表情、嘴唇,即便你在秀场现场,与她们隔空对上了视线,也会发现她们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你的存在,正面无表情地望向某个未知的对象。

《InStyle优家画报》时装大片

「GEEKYCRUSH」

你会觉得奇怪,但也会觉得正常。前者是因为你会自我怀疑:作为个体本身,“面无表情”究竟算不算得上也是一种“表情”?

后者则是因为你会发现这在时尚行业并不是个例,而是常态,于是你自我开解,认为这或许就是时尚圈“高级感”的由来——在无数自诩为高级感十足的大片中,模特几乎是统一的冰冷面容,冷漠、距离感即等于高级,而且模特们也早已习惯把“面无表情”的神情视为圭臬。

模特刘浩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他第一次作为模特进行拍摄时,发现身边一起工作的模特几乎同时摆出了和日常完全不同的“高冷脸”,于是他也效仿起了他们,在镜头前保持冷漠,“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模特刘浩

难道高级时装模特就必须是冷漠的吗?

并非如此,至少我们可以从时尚历史中找出相反的案例。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时尚界还未开始举办兴师动众的T型秀场,大部分时装屋都是以沙龙的形式私密地展现给尊贵的客户。从油管上一系列记录了当时沙龙场景的视频中可以发现,彼时的模特虽身着价格不菲的定制华服,手拿衣物的号码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娴静的笑容,她们表情柔和,流露出一种极其温柔的女性气质,这些丰富且动人的表情也伴随着当时的许多照片被一同记录和保留了下来。

第一届纽约时装周秀场上,

模特流露出了自然甜美的笑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下时装秀场上的模特已经鲜少流露出这样柔和表情,你甚至看不出她/他的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模特越发地被视为是一种无需甚至不被允许流露出过多个人表情的“行走的衣架子”。

2007年,路透社曾经以“秀场模特为什么面无表情”的话题采访过法国时装联合会的负责人,后者非常清楚地解释了个中的原因:

当模特微笑的时候,你会过于关注她们/他们的表情,而忽视她们/他们穿着什么;但当她们/他们不笑的时候,你就会关注她们/他们穿着的裙子,这才是整场秀中最重要的。

该说法被视为用来解释该现象的一种最为常见且最被认可的官方理由。然而,细细推敲,你会发现这一条被普遍认同的理由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模特不笑的现象,至少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时尚圈“黄金年代”的阶段中,也曾大批量地出现面露笑容、充满自信地迈着台步的风情万种的超模。

1980sChanel秀场

不过,就上述提到的“聚焦点偏移”的理论而言,我们可以将该话题一定程度上延伸至探讨设计师的服装表达的形式上。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秀场本身是设计师渴望传递故事的空间,模特本身是故事中的人物,是否需要表情都是由设计师本人来决定,极端一点地言,像是MartinMargiela,别说他不需要模特的表情,甚至在好几季的发布会中,他刻意抹去“面容”的存在,不是用毛发就是用面具直接盖住了模特的面容,剥夺了她们作为个体人的特征。

MartinMargiela1996年秀场

MartinMargiela2002年秀场

另一方面,秀场上通常也不乏一些天马行空,非常人能够想象的作品,以CommedesGarcons那些“异形”的女装设计为例,若是模特面带笑容地穿着它们在秀场上行进,难免会让台下的人觉得场景荒诞,说不定还会爆笑出声,这也意味着冷漠的表情很有可能意味着严肃和郑重其事。

CommedesGarcons2017秋冬秀场

第二点原因与我们谈论的“高冷”有关。“高冷”一词虽是民间俗语,即“高级冷漠”的缩写,但词语属性重点放在了前者“高级”上。那又是因为什么才会认为“冷漠脸”就是高级?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我们回溯至艺术史中十七、十八世纪的贵族肖像史。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上层阶级、名流贵族都认为在公共场合露齿笑是一件非常不得体的事,露齿大笑是粗俗不堪的(也有说法是因为当时的贵族们的牙齿不好),只有下层阶级、醉汉和戏剧表演者才会毫无教养地放声大笑——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说法“淑女应当笑不露齿”。

于是,在许多被保留下来的贵族肖像中,我们很少会看到带着笑意的肖像,肖像中的人物多数都是抿着嘴巴,表现出冷漠和傲慢的神情,而这种傲慢的表情又是地位和阶级的象征,刻意的距离感又代表着一种优越性和自我控制,他们以此凸显身份的尊贵。同理,时尚本就诞生于上层阶级、贵族阶级,与肖像(画)的发展也几乎是一脉传承,如果说肖像中的“冷漠脸”是用来拉开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显露出“我比你尊贵”的态度,那么时尚圈中的“冷漠脸”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具备了“高级”的意思。模特面无表情,摆出不可接近的姿态,越是泰然处之、表现出轻微蔑视的样子,越能够催生出凛然的“高级感”。

雷诺兹绘制的贵族肖像画

《PortraitofSarahCampbell》

举例来说,若是我们翻看当下众多“明星设计师”的个人肖像照,会发现极少有设计师本尊在镜头前露出灿烂笑容,多数都是表现出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川久保玲尤甚,以至于当我们后来在网络上翻到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某日刊上绽放着笑容的照片时,会莫名产生了认错人的错觉。但也有例外,譬如Jean-PaulGaultier,他在官方肖像照片中就常面露亲切的笑容,也当真是不负他“时尚顽童”的美称。

川久保玲

Jean-PaulGaultier

不过,关于肖像画中鲜少露笑容的另一种说法是,微笑是一种很难长时间保持的表情,它是一种回应,而不是一种表情本身,因此它既不容易维持,也不容易记录。

试想一下,当你面对相机镜头,听到摄影师拖长声音冲你喊着“茄~子~”并示意需要你尽可能地维持笑容时,你是否会意识到脸部肌肉开始因为笑容而慢慢抽搐,随后被定格下来的笑容,就会显得有些皮笑肉不笑——这和贵族找来画匠给自己画肖像同理,他们需要保持长时间不动,可能是数小时,然后让画匠先大概地画下他们的神情和仪态,在这数小时中一直保持同一个微笑的表情,自然是非常困难,于是很多时候他们干脆就是面无表情。因为比起被画下一张“脸部抽搐的肖像”,冷漠且略显威严的肖像,显然更好一些,就连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张照片是最重要的历史文件,没有什么比一个愚蠢的笑容被永远记录下来更可怕的了。”

也有例外。最具传奇性的经典肖像莫过于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的肖像。艺术评论人NicholasJeeves就曾以这幅肖像为例,提出了肖像画中自然的微笑与假笑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尤其是蒙娜丽莎的笑容,笑容的神秘性正是来源于似是而非的笑意——这恰巧证明了笑容本身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属性,也就是当模特在秀场上微笑时,容易被认为她可能正在传递出某种讯息,这就容易令观众产生其他不必要的联想,解读出别的意义,也容易将本该凝固的焦点进一步打散。

《蒙娜丽莎》

另一方面,秀场上模特的笑与不笑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女性气质审视的区别,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方国际时装周秀场与日本时尚秀场TokyoGirlsCollection的鲜明对比。比起前者秀场上身材高挑、长相各具特色的冷淡模特,后者选择的女性对象更接近于“白、幼、瘦”的风格,她们多数身高不会超过一米七五(通常国际时装周女性模特大多身高会在一米七五以上),身着非常可爱的雪纺纱裙,最常见的是她们笑容满面且蹦蹦跳跳地出现在秀场上,向台下的观众展现自己的亲和力。以此类推,往日时尚圈中最大的盛事——维多利亚的秘密大秀,更是牢牢地将女性笑容与性感形象捆绑在了一起。秀场上的“天使”们一个个身材傲人,穿着价值不菲的钻石内衣,露出性感撩人的微笑,向台下和屏幕前的嘉宾大秀身材、大抛媚眼,这难免会惹上“物化女性”“规训女性形象”的嫌疑。

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场

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时尚主任、人类学家LeylaNeri曾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沙龙中的女性模特形象发表过这样一番看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模特总是面带笑容,事实上,她们都是玩偶。”她的这番说法并不难理解。让ChristianDior声名鹊起的“NewLook”,诞生于还在实行配给制的巴黎。对许多人而言,用大量的面料定制一条大裙摆的高级时装显然是非常奢侈的,也非常人能够消费得起,而购买它们的顾客多数是名流贵族的家眷,她们几乎无需考虑温饱问题,就可以坐享丈夫和家族所带来的荣誉和财富,于是她们的主要生活目标就是扮演好贤良淑德、装扮得体的女性角色——这也可以对应沙龙中那些看上去永远优雅温和的模特形象。

然而,时代正进步,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积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时,大裙摆着装自然有了局限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精简的套装和雌雄莫辨的着装诞生,女性可以和男人一样、或者比男人更有魄力、充满力量,也敢于为生活拼搏,由此出现了YvesSaintLaurent设计的“吸烟(裤)装”、山本耀司的“无性别规制女装”、川久保玲的“破洞装”、GiorgioArmani的“权力套装”等,这些打破女性形象规训的设计师都敏锐地发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对自我要求的变化,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反映并放大了这一现象。

虽然,在当下评价一位女性像男性并不是一个非常妥当的赞美,但对比曾经将女性视为男性附属,不被当作独立个体看待的过去,“像男人一样”是对许多独立、自信女性的最高评价。因为她们无需再像过去那样向男性露出谄媚的温柔笑容来取悦他们,而是拥有了自主自由的权利,由“为悦己”进化为“为己悦”。即便是她们再露出笑容,那也是自信和取悦自己的笑容。

YvesSaintLaurent设计的“吸烟(裤)装”

让我们再度回归到秀场上“冷漠”的模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时尚界一直认为(也可以说是带着一点自欺欺人的观念)秀场是一个全然展现设计师创意实力和叙事能力的特殊场合,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的市场属性——要给在现场的媒体、买手、VIP客户预告下一季即将推出的新品。

充当行动衣架的模特,通常都是被凝视的对象,当她们/他们被作为理想身材呈现衣服上身后的实际效果后,同样也需要给现场的来宾提供一种代入感——可以让VIP和潜在客户透过模特,想象自身穿上衣服后的模样。所以,模特需要在“出戏”和“入戏”的两种实际效果中对表情拿捏得当,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选秀导演一职,因为该职业除了挑选出当季新面孔、还要平衡设计风格和当季叙述属性与客户感官体验,模特需要在保持群体属性的同时也要有恰当的个人感,就好比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模特比做一张白纸,但白纸也会因为本身纸张质地的不同显现出迥异的状态——这就是群体中的个体性。在当今的模特群体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特质,因此,模特必须保持无表情的状态,才方便让我们在她们/他们身上投射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KateMoss

然而,这种投射效应如今也开始缩减。往日,我们可以通过一位模特拍摄了多少大牌广告、走过多少场顶级时装大秀、拿下多少代言,以此判断对方是否名列超模排行榜,而如今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野生发展,模特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以简单粗暴的职业群体属性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了,即便是一些模特在秀场上成绩并不出色,也并不妨碍她们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摇身一变成为有“网红属性”的“新超模”,她们不再担任一块空白画纸的职责,也不再处于被动的、被观看的角色。于是,当这些“新超模”再度步入秀场时,事实上,无论她们微笑与否,她们被选中都早已不是模特这个身份,而是因为“嘉宾”的身份。所以,这也会引发另一个议题:在当下的环境中,当我们注视模特时,除了投射理想形象,是否也包含着其他信息,譬如偶像崇拜?不过,这一点我们并不准备展开深入讨论。

尽管文中我们讨论的始终是秀场模特与笑颜的关系,但事实上该关系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包括艺术成因、时代更迭、女性形象变革和明星效应等种种因素,这就好比本文一开头科学家所提到的那样,那一个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小小“微笑”背后,其实潜藏的是十几块肌肉的连锁反应。

撰文/徐小喵Jessica

编辑/Andy

新媒体编辑/Summer

设计/Kiko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融汇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融汇网 X1.0

© 2015-2020 融汇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