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遮盖 一部封神之作。 前些年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一举拿下11项托尼奖,刷新纪录。 连奥巴马夫妇都到百老汇前后看了两次,并邀请主创团队到白宫演出。 奥巴马现场配合主创唱rap。 背后,还有一个被粉丝奉为yyds的人: 该剧的剧作者、歌手、演员,林·曼纽尔·米兰达。 5年后,这位全能型天才又多一重身份:电影导演。 这回,依旧不负众望。 豆瓣8.5,爆米花指数95%。 一上线流媒体,即被对标:下一个《爱乐之城》。 如无意外,它也会是明年奥斯卡的大种子选手: 《倒数时刻》 tick,tick…Boom! 滴答,滴答……嘣! 这是直译的片名。 电影致敬乔纳森·拉森,百老汇音乐剧的传奇人物。 他是音乐剧的革命者。 1996年,年仅35岁的他创作出《Rent》(《吉屋出租》),一举打破了百老汇被以《歌剧魅影》为代表的大制作音乐剧垄断的局面。 第一次把音乐剧拉进现实,内容触及异装癖、同性恋、贫困、药物滥用以及当时最尖锐的艾滋病问题,社会性和讽刺性意味十足。 该剧上演后,横扫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以及普利策奖等多项全球性音乐奖项。 叫好又叫座。 前后在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全球巡演12000场。 传奇是怎么诞生的呢? 你能猜到的部分:这位老兄有天赋、励志、独树一帜…… 但耀眼的背面,总有阴影相伴。 乔纳森·拉森可能没有想到,他本人的故事搬上银幕,可以和他创作的音乐剧一样精彩。 01 《tick,tick…Boom!》来自于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 三十岁前夕,他的脑中好像被装进了计时器。 仿佛一过了那个关卡,如果还不能成功,世界就会毁灭。 Sir暂且称之为,三十而立综合征。 在20几岁的时候,总觉得时间是用不完的,世界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一切的落魄和失败,也都是暂时的。 所以,也比较能忍受这种生活: 住在苏活区与格林威治村之间的廉价公寓里,寄到家里的信,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拒绝信。 另一种是催费账单。 现实的胁迫下,拉森每天都生活在年龄焦虑里。 三不五时,就自问自答,上演“精神分裂剧场” “我爸妈30岁时已经有两个孩子,有收入稳定的事业和房贷。” “再过八天,我的青春将会永远结束。” “我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成就?” 看吧:同一个世界,同一种emo。 这些,都被拉森写进了《30/90》里: 时间紧迫,滴答有声 他们唱着“生日快乐”,感觉更像末日已近 在1990年迈向30,宛如前方有个龙卷风 但我可没看到彩虹 可怕的是。 还!没!完!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句“至暗名言”:“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拉森的发小迈克,曾经两人合租在同一套破公寓里,做着一样的演员梦。 受够了一次次面试、被拒,穷困潦倒。 他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过起了上班族的日子——月薪直接5位数! 新公寓是一栋几十层的崭新大楼,一眼向上看不到楼顶尽头,门前还有泊车员负责停车!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影片里,一个舞台式的魔幻镜头即实证。 上一个镜头,两人捧着洗衣店洗好的衣服,踩在逼仄肮脏的公寓楼梯上气喘吁吁。 下一个镜头。 灰色的旧公寓门推开,是迈克新房的宽敞明亮,一整面墙都是落地窗。 客厅大得可以自由奔跑、舞蹈。 腾空起跳,优渥的生活像是漫步在云端。 不多说。 一首《NoMore》唱尽世界的参差,与拉森心中酸楚...... 再也没有接错的电线 再也没有变形的地板 再也不用被非法瓦斯暖炉的烟雾毒害 或担心在睡梦中爆开 音乐梦的代价是漏水的天花板、破洞的地板。 音乐梦的代价是冰箱里的过期面包,和脏碗盘。 拉森再热爱音乐剧,终究是凡人一个。 物质,梦想,如何抉择? 名利,愉悦,选哪一个? 然而,物质世界的问题,还未计算出结果。 你才发现,梦想的路上最大的障碍,竟然还不是穷。 02 电影总是喜欢把成功的名人,拍成私底下是个偏执、自我、疯狂的混蛋。 《社交网络》《她比烟花寂寞》《华尔街之狼》《玫瑰人生》…… 成功就一定会招人讨厌吗? 其实,他们有时候…… 真的还挺讨厌的。 就说拉森吧,一工作起来挺魔怔的,距离deadline还有一个礼拜,剧本里最重要的第二幕还缺一首歌,他: 脑袋一片空白。 键盘停留在开头的“your”和“youare”之间,反复编辑、反复删除。 这像一个黑洞,吞噬了他创作之外的全部生活。 好朋友住院。 拉森不受控制地满脑子只有表演和第二幕的情歌。 和发小说话,总是有口无心。 明明人家都和男友分手了,他完全不记得有这茬,很傻X地问,“跟你交往的那个大卫怎么样了,你们很登对”。 深夜,迈克找拉森询问建议。 语气听起来严肃且不乐观。 但拉森无暇顾及,“抱歉,我现在正在处理事情”。 就连迈克感染了艾滋,拉森都是最后一个知情。 友尽勿念。 那......爱情呢? 女友苏珊最近通过了一个舞蹈老师面试。 一周工作两小时,舞蹈教室任用。 最重要的是,报酬丰厚,她不用再逼迫自己一周做30个小时的文书工作交房租。 但两难的是,需要搬到遥远的伯克郡工作。 苏珊询问拉森意见。 拉森呢? 第一次,转移话题。 我们可以谈谈你今晚有多棒吗 第二次,缓兵之计。 可以明天再谈吗 因为我现在就得写好这首歌 第三次,故作忙碌,苦肉计。 演员才能休息,我没得休息 但真正把苏珊逼急的不是这些。 而是一场狂风骤雨般的争吵后,一个和解的拥抱。 拉森本能地动了动手指,把苏珊的背部当成了键盘。 试着把这次的争执,当做创作的旋律制成第二幕的音乐。 音乐剧如同一个挡在他们之间缠绵不清的“第三者”。 他的身体和生活习惯,都还需要这份关系。 但他的心,早已从这段关系中飞走了。 艺术和生活,好像势不两立。 那么在一连串的鸡飞蛋打后,这个“混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03 作为音乐歌舞题材,《倒数时刻》的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堪称精彩。 就拿影片中泳池的这个镜头来说。 一条条赛道化成乐谱,谱写出音符,拉森置身其中,游弋在音符之间。 画面唯美之余,充满喻义: 拉森,就是一个“居住”在音符里的人。 音乐剧,即他的生活,他的世界。 还有根据斯蒂芬·桑德海姆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中的《Sunday》,改编创作的快餐馆这一幕。 聚集了一众音乐剧大咖客串。 剧情更改成,拉森星期日餐馆工作忙碌的吐槽。 双手一推,墙壁缓缓落下。 午后的阳光照射进入。 一瞬间。 餐馆化作舞台,绚烂非凡。 然而,比镜头更难得的是故事视角。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除了是音乐剧的革命者。 实际上,他还被称作是音乐剧界的“梵高”。 1996年1月25日,拉森在距《吉屋出租》首演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因突发性主动脉瘤去世。 也就是说: 有生之年,他并没有机会见到《吉屋出租》的反响和成功。 “首演前的死亡”,无疑会是传记电影最优先考虑的戏剧性“爆点”。 但导演最终选取了拉森最狼狈、最挣扎,也是最平凡的一段时期。 撇开传奇,俯贴地面。 不把拉森当“神”去敬仰,而是把他当“人”去记录。 所以,即使观影前,你没看过任何一出音乐剧,你都能对拉森的经历遭遇感同身受。 纽约在这里,就如同我们常常念叨的“北上广”。 拉森的烦恼、问题,一样熟悉: 要选择坚持梦想,还是妥协现实? 选择梦想,现实一筹莫展,贫穷窘迫,支离破碎。 选择现实,等于屈从于大众市场标准,工作体面却如机械,终日只顾盈亏。 强尼已经被逼到角落 他能否像他的朋友 放弃梦想不回头 若被捆绑在地 你怎么能翱翔天际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 拉森置于画面中央。 左边代表的是商业,右边代表的是艺术。 表演完毕,左边的商人华特先发声,一顿批评。 紧接着,桑德海姆点评: 这出音乐剧的定位非常清楚 你打造的世界原创性十足 问题是,情感发展不够扣人心弦 你再看商人华特的反应。 滑稽却真实。 对,我们想法一致,我就是这么想 我们的意思相同,是表达方式不同 像不像一窍不通,却总有权力对你指手画脚的甲方。 但这就是,拉森妥协后将面对的人生。 利益至上,得过且过。 为了工资和稿酬,写一些迎合市场的烂剧本,或者广告口水歌曲。 每天怀疑自己,“我的下半生可能就这样了”。 导演甚至都不肯在电影里给拉森一个好结尾。 影片故事时间,只截取至《傲慢》表演结束。 演出精彩且成功。 经纪人萝拉电话响个不停,耳边萦绕的都是关于《傲慢》的赞美声。 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 那个乔纳森·拉森 我等不及要看他下一部作品了 请注意。 关键词,“下一部作品”。 现实是,《傲慢》虽然精彩,但过于艺术,且实现成本高,百老汇的制片们都只停于欣赏,而非搬演。 拉森成功了,但又似乎没成功。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 八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但,这或许就是真实的追梦人生。 好像触到了,下一秒随即失去。 看过希望,又总是失望。 没有一点办法。 只能如萝拉说的: 写完一出,再一出。 失败一次,再来一次。 即使是这样,结果都未必如意。 只能问自己: 牢笼或翅膀 你偏好哪一个 牢笼,禁锢却安逸。 翅膀,不确定但有风景。 想清楚了就去努力,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