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Feng向标 | 《兰心大剧院》二刷才能看懂?娄烨又挑战了观众

2022-03-10| 发布者: 融汇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文/李愚娄烨拍谍战片?有些观众也许会感到吃惊,因为在印...
门户网站发稿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

文/李愚

娄烨拍谍战片?有些观众也许会感到吃惊,因为在印象中,娄烨拿手的是文艺片,他一向与各种流行的类型都有所疏离。

而观众对谍战片已经形成了一套审美期待:它不仅得有险象环生的故事,关于家国的情感和对信仰的坚持,也是主旋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娄烨就是娄烨。哪怕是很类型化的故事到他手里,都会深深地打上他个人的印记。

《兰心大剧院》是讲述了一个谍战故事,但它首先是一部娄烨电影。

无论是否喜欢,我们还是会对娄烨的坚持生出一丝钦佩:也只有他会这么拍谍战故事了。

小说到电影的变化

《兰心大剧院》的主体故事改编自知名女作家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

电影中有戏中戏的结构,戏中戏取材自日本作家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

有兴趣的读者可粗读下虹影的小说。那是一个通俗又好懂的故事。《兰心大剧院》保留了小说里核心的谍战设定。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变。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正式卷入二战,多个国家对日宣战,改变了二战战局,为日本最后的战败起到助推作用。

电影发生在1941年12月1日至6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一周。

作为一名特工,于堇(巩俐 饰)的任务是获取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并发给盟军的间谍头目——一个为美国情报机构工作的法国人,他也是于堇的养父。

于堇的表面身份是大演员。

她从香港来到当时的上海,有人说她是为了营救她被捕的前夫(张颂文 饰),有人说她是为了跟她的旧情人、左翼话剧导演谭呐相会(赵又廷 饰)。这些都很好地成为于堇的掩护。

于堇与日本军官古谷三郎(小田切让 饰)思念的亡妻长相相似,这让她很顺利接近了军官,并设计拿到了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于堇明明拿到了情报,日本却还是成功偷袭了珍珠港。

因为于堇并没有把情报交给养父。

小说里写出了于堇这一选择的原因:“日本这一击越狠,英美就越是没有退却余地,非明确无保留地加入全面对日战争不可,中国就不会继续单独对日作战……于堇归根结底是个中国人,哪怕无爹无娘,依然是个中国人。”

毫无疑问,于堇是爱国的。

小说也鲜明地把她塑造成一个赤诚的爱国主义者。

她最后是在日本人的逮捕行动中,主动跳楼而死的。

因此,哪怕《上海之死》有着再多旖旎的上海情调,它本质上是一本主旋律小说。

从小说到电影,于堇的爱国立场并没有改变,但这个人物又有根本性的不同。

她仍是一个爱国者,她仍是一名演员,她仍是一个特工。

但这些身份之外,她也是一个孤独的、渴望得到爱的女人。

电影中的她有更多的“自我”,她有自己的情爱,她有自己的欲望。

除了与谭呐的感情外,电影大胆改编了白云裳这个角色,让她与于堇发生出一段惺惺相惜的同性情愫。

娄烨是这样处理于堇最后的选择:在成功窃取情报后,日本人的报复马上就要来了。

于堇是有机会出逃的,护照、票、金钱都给她准备好了。

但她还是赶去赴谭呐的约定,他们说好了要一起走。

她一样会死在日军的围堵下,但她不是在对抗中跳楼,她是因为私人情感的选择。

电影里既有宏大的爱,也有着细微的、个人的、具体的爱。

小说的主题是主旋律,到了电影变成了尼采在扉页上说的那句话:

我们爱的是欲望本身,而不是渴望之物。

只有娄烨会这样讲故事

从小说到电影,也是从通俗易懂变得晦涩难懂。

当然不是娄烨无法讲清楚这个故事,其实在看第二遍电影时,厘清人物的背景和目的后,会发现它很“好看”。

但它的确不“好懂”,并不是那种第一遍就能完全能够看透的电影。

关键是娄烨为它制造了多重审美上的挑战。

比如黑白摄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主义符号了。

虽然我们知道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到处是“贫穷的人民,混乱的政治,恐怖的战乱”。

但上海是不同的,“(它)是东方巴黎,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洋人横行,洋货充斥;这里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情”。

哪怕是《八佰》这种很严肃的战争片,一桥之隔的苏州河南岸是西方国家的租界区,这里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依然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安乐乡。

单纯从视觉消费角度看,这样的“奇观上海”对观众是有吸引力的。

但《兰心大剧院》彻底消解了以前的上海形象。

娄烨说:“我希望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年代戏的感觉,要找一些真实的来源,而不是像时尚杂志,或者一些修改过的媒体照片中那样建立上海。”

《兰心大剧院》采用了黑白摄影。上海失去了它的颜色,只有黑白灰。

并且娄烨所使用的黑白摄影,也不是那种高清明丽的镜头,他追求的是所谓的“不好的黑白”,要有颗粒度和朦胧感,这是一个驳杂的、混乱的上海。

电影也没有各种老上海歌曲组成的靡靡配乐,有的只是真实世界发出的种种声响。

手持摄影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让叙事变得“流利”,而是让晃动的镜头语言始终传递出一种不安感,与时局和人物的心态相吻合。

黑白影像、无配乐、手持镜头的搭配,也让高潮时的那一场枪战戏,传递出身临其境、高度写实、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

还有戏中戏的结构。话剧里,于堇饰演的是日本工厂里的卧底,她正遭到逮捕,这与戏外于堇的处境形成一种呼应。故事由此显得更加迷离梦幻,多了艺术上的暧昧性。

从电影语言层面,就可以看出娄烨不仅仅是追求讲述一个故事,他更是要拆解那种套路化、模式化的电影语言,而回归到电影的原始魅力——光影本身的梦幻组合。

固然制造了审美上的挑战,却也让观众前所未有地接近那个时代。

电影真正值得商榷的地方是,电影前半段,娄烨有意采用了极简的、白描信息输出方式,像是一篇有意蕴的小说。

但它的风险在于:人物太密集,背景太复杂,尤其是有德国、法国、日本等外籍人员出现,他们的名字难记,目的不一,观众相当容易在第一遍观影时产生混乱。

虽然发生在一周时间里的事情,都有清晰的时间线索,但大量且频繁的平行剪辑的使用,使得信息量前所未有增大了。

如果对电影的背景没有充足的了解,稍一走神就一头雾水。

所以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场刊分数不高,据当时的记者说:中国的记者第一遍都看不太懂(威尼斯没有中文字幕),更何况国外的记者。

而这种第一遍“看不懂”,也是电影在国内公映后一些普通观众的观感。

这样一部值得看两遍的电影,观众愿意给它机会吗?

无论如何,《兰心大剧院》值得推荐。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故事”的痴迷,让我们忽略了电影本身是光与影的艺术。

沉浸在电影的本质魅力里,从来不会是影迷的损失。

目前《兰心大剧院》在“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小程序中评分不足百人未开分。你看过这部电影了吗?评价如何?欢迎点击进入小程序发表评论~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融汇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融汇网 X1.0

© 2015-2020 融汇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