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前美国总统弟弟隐瞒身份娶中国媳妇,定居深圳做慈善竟不愿回国

2022-03-28| 发布者: 融汇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2008年,河南姑娘雪华和外国男子马克结婚。马克邀请当时在美国的哥哥来参加婚礼,哥哥“借口”工作太忙,没...
无广告解析 http://www.8090.la/

2008年,河南姑娘雪华和外国男子马克结婚。马克邀请当时在美国的哥哥来参加婚礼,哥哥“借口”工作太忙,没有去。婚后,马克带雪华去美国探亲,雪华才知道丈夫的哥哥居然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一个总统的弟弟,为何会对妻子隐瞒身份,并在中国定居,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呢?

马克与奥巴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共同的父亲是老奥巴马,肯尼亚人。

老奥巴马在哈佛读研究生的时候,遇到马克的母亲露丝。露丝是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美籍犹太裔,属于中产阶级,如此一来,也算得上是白富美了。

老奥巴马真心喜欢上了露丝,可是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此之前,他就有过两次婚姻,在肯尼亚留下两个孩子,在夏威夷的第二段婚姻里,他又有了奥巴马。

露丝知道这些后,并没有离开老奥巴马,她很欣赏男友的聪明睿智,博学多才,1964年,她跟着老奥巴马到了肯尼亚。

露丝父母很生气,跟她断绝往来。

婚后,露丝生下了马克和戴维。

老奥巴马回国后,在肯尼亚运输部和财政部担任经济顾问,当时肯尼亚阶层固化严重,官僚主义盛行,他空有才华,却没法施展。

仕途受挫的老奥巴马将怒火发泄在妻儿身上。

有次,他夜里喝得醉醺醺的,回到家一拳把露丝打倒在地,马克赶紧冲过去,一边哭喊,一边护住母亲。

很多时候,马克睡着了,还经常被吵醒。

棍棒的击打声、物品的撞击声、父亲的怒吼声、母亲痛苦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马克听得心惊胆战。有次,父亲甚至拿长刀抵着母亲的喉咙,哥哥叫来邻居劝解,母亲才幸免于难。

马克在自传《走出肯尼亚》中说,母亲几乎每天遭受家暴,“父亲打在母亲身上的每一拳我都感同身受;父亲的每一次施暴,都将我试图为自己建立起来的世界击得粉碎。”

1970年,露丝的父亲来肯尼亚,看女儿过得辛苦又委屈,直骂她活该受罪。

露丝曾无数次离家出走,但几小时后又回来,她舍不得孩子。

母亲在婚姻里备受煎熬,马克的童年自然不好过。

在家时,父亲随时对他们母子挥拳头,马克一直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作为一个混血,出门跟小伙伴玩耍时,他又经常受到周围人的欺负。

肯尼亚种族歧视很严重,小伙伴骂他是“乔塔拉”,汉语里是Z种、狗崽子的意思。

备受排挤的马克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他更倾向于母亲这边的白人文化,就跟白人交朋友,还喜欢上了音乐和写作。

在恐惧和被孤立的残酷环境中长大,磨难教会了马克生存之道:不顾一切往前走,学会自力更生。

1972年,马克7岁时,母亲下定决心与老奥巴马离婚,后来她嫁了一个品行良好、性格温和、开朗又多才的男子:西米翁•狄善九。

继父在电台上班,他对马克母子三人都非常好,不仅资助马克和弟弟读书,还给马克买了钢琴。

母亲再婚后的数十年里,继父从未打过母亲,对马克兄弟,也给了足够的爱和尊重。

小时候,继父教他游泳,马克学得不好,继父一生气就打了他一拳,事后又诚恳地跟他道歉。

虽然马克心里始终有隔膜,但他很尊重继父,他的完整姓名是马克·奥科思·奥巴马·狄善九,也包含了继父的姓氏。

马克从小学习成绩很好,1983年考入布朗大学,他很失望,父母都是哈佛毕业,他想读的是哈佛和普林斯顿。

其实布朗大学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属于享誉世界的私立大学,有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获得者。

最后,马克还是去了布朗大学,在他读大学的前一年,父亲老奥巴马在车祸中丧生。

对马克来说,父亲带给他的全是痛苦,是童年里避之不及的人,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个人非常崇敬马克的父亲。

这个人就是马克同父异母的哥哥,奥巴马。

1988年,奥巴马即将去哈佛读书时,到肯尼亚“寻根”,想弄清自己的宗族情况,寻找缺失多年的父爱。

马克第一次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个哥哥,但他非常抵触谈父亲的事,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第一次见面,因观点不和,两人不欢而散,此后多年,都未曾联系。

马克从布朗大学毕业时,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双学士学位,不过没拿到优等生奖,他对自己很不满意。

后来,他又考入斯坦福读研究生,本是天之骄子的马克,因年轻气盛,在斯坦福读书期间,过得很糟心。

因为谈恋爱,荒废了学业;在选导师时,与教授发生争执;在物理考试中,去办公室偷看答案被发现,声名狼藉。

最后,马克虽然拿到硕士学位,但没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毕业后,马克在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AT&T打拼,工作期间,他拿到埃默里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埃默里大学被誉为“南方哈佛”,也是一个世界级名校。

工作后,马克和一个日本女人同居,但因两次失恋,他备受打击,过得迷茫又痛苦。

不过,对马克来说,失恋带来的痛苦都不算什么,生活还有更大的坎等着他。

2001年,“9·11”事件后,他直接被裁员了,因为他是混血。

当时马克在美国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美国社会蔓延着沉重、压抑的气氛,马克看清了眼前的处境,他已经无法在美国待下去了。

失恋又失业,在美国发展不顺,马克想换一个环境生活。

非洲和美洲都呆过,他想去亚洲,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中国。

来中国之前,他以为中国就是从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不被允许看电影、要穿规定的衣服、带奇怪的帽子、找不到女朋友、会被警察盯梢、如果犯错,要被关入监狱。

虽然对未知的国度充满疑虑和担忧,但马克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去中国挣不到钱,马克打算剃头当和尚,去少林寺学习,并一直住下去。

2002年,马克途经香港来到深圳,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勤奋工作的人,大街上,宝马、保时捷等豪车跟畜力车挤在一起,宗教信徒在高档商贸中心悠然出入。

中国城市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打消了马克对中国的偏见,他还很快就找到了工作。

名校毕业,又在朗讯、北电网络等知名通信公司工作过,马克顺利拿到中兴的offer,月薪8000,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但马克在美国奥兰多买了房子,一个月要还2.4万人民币,这点薪水远远不够。

他陆续投了2000多份简历,后来,马克去了深圳外国语学校当外教,可半年后,与校长不欢而散。没有固定的高薪工作,还不起房贷,马克的房子也被银行查收了。

没有了房子,事业发展也不顺利,好在不用还房贷了,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他决定先静下心来,好好学汉语。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有人给自己指导,与自己用外语对话,学习效率提升就很快。

请专职老师费用太高,马克就想到了资源互换。

后来,马克找到了一个会书法的中文老师,他教对方英语,对方教他书法。

在学习之余,马克还经常去做慈善。

自从来中国后,他每周都会去深圳福利院做义工,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弹钢琴。

作为一个混血,马克在哪都没有归属感,但在福利院,他感受到自己就是那里的一份子。

一个小孩抓着他的手指,又黑又亮的眼睛望着他,他觉得孩子不在乎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人,他们只想得到爱。

教孩子们弹钢琴后,他们越来越自信,马克觉得自己做的事非常有价值。

内心安静而笃定的人,沿着选好的路不断往前走,幸运就会不期而遇。

一次,马克去一家茶馆,掏出笔记本继续练习中文。

服务员雪华给他端了一杯茉莉花茶,结果马克连茉莉花一块吃了,其他服务员在一旁窃窃私语,觉得这个老外真怪。

雪华没有笑话马克,还指出了他笔记本上的错字,她跟马克说,自己的名字就像英文的snow(雪花)。

二人很投缘,雪华教马克学汉语,不久后,他们就在一起了。

对这份跨国恋,雪华母亲很反对,担心女儿会远嫁他乡,有次雪华跟母亲通电话,母亲哭着说“这个女儿白养了”。

看着泪流满面的雪华,马克决定留在中国,他更努力地学习、工作。

2006年,马克带雪华回肯尼亚,读大学期间回去时,每次都被海关人员各种盘查,这次看他跟个中国人一起回来,工作人员对他很友好。

对于马克的真实身份,雪华一直不知道。

2008年他们结婚,当时奥巴马忙着竞选,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

奥巴马当选后,他的家族史被记者翻个底朝天。

2008年7月27日,马克平静的生活被打断,英国《泰晤士报》曝光了他的身份。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马克选择了回避,他不愿意被人打扰,也怕一不留神,某些言行会给哥哥带来负面影响。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中国,中方安排兄弟俩见面。

虽然表面上大家微笑着聊天,但马克知道,哥哥对他在《从内罗毕到深圳》的书里,写了父亲家暴的事情,很不高兴。

受哥哥的影响,马克也逐渐认识到,父亲有再多的缺点,他身上同样有闪光点,比如奥巴马家族的勤奋、专注、坚韧以及超强的记忆力,在马克身上都有体现。

回到深圳后,他给哥哥写了一封信,“我在许多年里都未采用奥巴马这个父姓,它是我早年悲惨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你改变了我的这一做法。你使我为这一父姓感到骄傲,并激励了我追溯往昔岁月……”

因为哥哥的影响,马克对自己“总统弟弟”的身份不再排斥,而是把这份荣誉,转化为开拓慈善事业的动力。

有过不幸的童年,也得到母亲和继父无私的爱,哥哥让他重新打开面对世界的心灵。

来中国20年,他在中、美、非之间建立了多个慈善项目,帮助超过6000名学生,还为不同国家的孤儿、患儿和贫困儿童募捐上百万美元。

作为钢琴家,马克经常跟同行赵胤胤、陈萨等名家合作演出,推进慈善文化交流。马克热爱并一直坚持做慈善,源于他和哥哥一样,都信奉圣雄甘地的理想“发现自己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服务他人而忘却自我。”

如今,酷爱中国文化、不断学习的马克已成了中国通,汉语七级水平、能写漂亮的毛笔字,翻译李商隐的诗、读过两遍《红楼梦》、采访时经常引经据典。

对现在的生活,马克很满意,跟妻子的关系一如既往地好。虽然有文化分歧,但两人都会明确告知对方自己的底线在哪,遇到观点不一致的事,会耐心坐下来商讨。

马克说,中国人离婚率很高,但他和妻子已经在一起十多年了,婚姻需要时间、努力和相互支持。雪华帮他融入了中国文化,让他懂得了中国人的含蓄和家庭的重要性。

结婚十多年,两人一起打理公司、做慈善,生活中,马克会帮着做家务、烧菜。马克说,他的下一本书里,会写妻子的故事,因为他们的爱情,让他变得更好。

当初之所以对妻子一家隐瞒自己的身份,一来马克跟奥巴马对父亲的看法截然相反,道不同不相为谋。

更重要的是,就算奥巴马当选总统,马克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挣来的,不是靠哥哥接济度日。

哥哥再光芒四射,马克也不想当他的附属品,他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在非洲遭遇过不幸的小男孩,从未放弃自我,最后考到美国名校,工作十多年后,遇到失业、失恋的双重打击,他迷失了自己。

但爱和时间缝补好了他童年的创伤,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遇到很多美好的人和事,从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

中国网:《马克•奥巴马•狄善九的中国情缘》

凤凰周刊:《马克·奥巴马:奥巴马弟弟的中国奇缘》

.END.

【文|欣玥】

【编辑|丹尼尔李】

【排版|毛毛雨】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融汇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融汇网 X1.0

© 2015-2020 融汇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